banner
raye~

Raye's Journey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nintendo switch
playstation
steam_profiles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讀後記錄

image

引言#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這本書其實是薩特的一篇演講稿,正如作者在開頭所說到的,“是針對幾種存在主義的責難為他辯護”,有人認為存在主義是一種悲觀的學說,“鼓勵人們對人生採取無所作為的絕望態度”。而共產黨人則批判存在主義給了人太多選擇,這是一種猶豫不決的 “觀望”,是 “另一種資產階級哲學”。薩特為了回應這些責難,在這篇文章中深入地探討了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 ———— 存在先於本質,人是自由的、選擇塑造自我,以及選擇如何影響他人與世界。

存在先於本質:英雄還是懦夫,你自己選擇罷#

“存在先於本質”,但凡了解過存在主義的人基本都聽過這句話,但這句話又經常被人誤解。其實很簡單:人並不是被預先設定好的成品。我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吧,我們這些上班族,整天說自己是牛馬,是打工人,但其實沒有任何人能定義我們的本質,我們之所以成為牛馬,成為打工人,其實都是我們自身的選擇。

“沒有任何人”,即不存在上帝,傳統觀念認為,人由上帝創造,帶著固定的 “本質”—— 比如理性、道德或善良,就像工匠製造裁紙刀時心中已有刀的用途和形狀。就像我們傳統文化中,孟子宣揚” 人性本善”,荀子宣揚 “人性本惡”,存在主義則直接掀翻了這個桌子:沒有上帝,沒有預設的本質,沒有所謂性本善,性本惡,人只是先 “存在”,然後通過自己的選擇,逐漸塑造出自己的 “本質”。

舉個例子,你是英雄還是懦夫?不是天生的,而是你通過一次次選擇決定的。比如,你選擇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你就成為了英雄;選擇退縮,你可能就成為了懦夫。正如薩特所說:“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麼都不是。” 這不僅意味著你是你所認為的模樣,更是你願意成為的模樣。你的人生是你主動設計的結果,而不是被動的命運安排。

這種觀點讓人一下子解放出來,但是又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你看上去似乎有無限的可能去塑造自己,薩特在書中講了一個笑話,一位 “因為說了句髒話就自稱存在主義者” 的老太太,她的選擇 —— 即使是滿口髒話 —— 也是她對自己人生的定義。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存在主義就是在鼓勵人們夜夜笙歌,即時享樂,追求自由嗎?

自由的代價: 你以為的禮物,命運早已標好了價格#

薩特在書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存在主義的自由並非輕鬆的禮物,而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因為沒有上帝、沒有預設的道德準則,人必須獨自面對選擇,並且承擔後果。

薩特用一個軍事領袖的例子說明了這種 “痛苦”:一個指揮官接到進攻的命令,但他必須決定如何執行,多少士兵的生命將取決於他的判斷。他無法逃避選擇,也無法完全推卸責任,因為即使 “服從命令” 也是一種選擇。

再比如,想像你是一名醫生,面對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做高風險手術可能帶來 20% 的生存希望,但也有 30% 的死亡風險;不做手術,患者可能只剩三個月生命。你必須選擇,而選擇的結果可能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這種 “沒有標準答案” 的處境,正是存在主義所謂的 “痛苦”。

正如薩特所說:“所有的領袖都懂得這種痛苦。它阻止不了他們採取行動;相反,它是他們行動的真正條件。”

這種痛苦並非消極的絕望,而是行動的前提。因為人必須向前走,即使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你無法停滯,只能通過行動定義自己。

他人即地獄:你的自由影響世界,他人的自由也在影響你#

存在主義的另一個核心觀點是:你的選擇不僅塑造了自己,也在塑造他人,甚至整個世界。

薩特認為,當你選擇成為某種人時,你在心中樹立了一個 “人應該如此” 的形象。比如,你選擇做一個誠實的人,你不僅在塑造自己的誠實,也在向世界宣告 “人應該誠實”。反過來,如果你選擇做壞事,你也得扪心自問:如果人人都這樣做,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這種相互影響要追溯到現象學了,比如你看到的蘋果是紅色的,別人大概率也是如此;你面對的困境,比如學業壓力或職場挫折,別人也可能感同身受。因此,你的行動會成為他人的參照,就像有人在大街上抬頭望天,周圍的人也會不自覺地跟著看。

這種 “他人即地獄,他人亦天堂” 的悖論,揭示了我們生活在一個 “主觀性林立” 的世界裡:每個人的自由選擇都在相互映射、相互影響。

薩特舉例說:“我在創造一種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鑄自己時,我模鑄了人。”

這意味著,你的每一次選擇都在為人類書寫一個可能的未來。偉人如甘地、馬克思,他們的選擇不僅定義了自己,也為人類的解放樹立了榜樣。你呢?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選擇又將如何影響他人?

沒有藉口:自由與責任的不可分割#

存在主義的自由是徹底的,但也因此令人不安。你無法用 “天生如此” 或 “環境所迫” 來為自己開脫。比如,一個將軍如果把失敗歸咎於 “上級的命令”,他就是在逃避自由,薩特稱之為 “懦夫”。同樣,如果你說 “我本可以成功,只是沒有機會”,存在主義會反駁:你沒有行動,所以你沒有那種 “成功的本質”。莫言、余華的天才體現在他的作品中,離開了行動,天才不過是空談。

這種徹底的自由意味著,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薩特說:“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點你應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的天降標誌。”

你諮詢別人的時候,其實早已在心中選擇了你想聽的答案,就像《解憂雜貨店》裡的老爺爺所說:人們來問建議時,其實已經有了答案。這再次提醒我們:選擇是你自己的,責任也是你自己的。

存在主義的樂觀:行動創造意義#

儘管存在主義強調自由的痛苦和責任的沉重,它卻是一種樂觀的哲學。為什麼?因為它相信人可以通過行動創造意義。

基督教的絕望源於 “被上帝拋棄”,而存在主義的 “絕望” 卻是對自由的清醒認識:你必須靠自己賦予人生意義。

薩特說:“存在主義是樂觀的。它是一個行動的學說。”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預設的本質,而在於你通過行動不斷書寫的故事。

你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行動,都是在塑造你自己。你是你的經歷、你的情感、你的痛苦與歡樂的總和。

正如薩特所說:“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

你接觸過的人、走過的路、吃過的燒烤攤、迷失過的夜晚,都構成了此刻的你。而未來,你依然可以通過選擇去成為你想成為的模樣。

結語#

總結下薩特的觀點:

  1. 存在主義絕對不是讓人沉溺於絕望的學說,相反,它喚醒了我們的自由,並告訴我們,人沒有固定的本質,只有通過不斷的選擇和行動,我們才能定義自己。
  2. 存在主義的自由絕不是放縱的自由,而是沉重的負擔,也是無限的可能性。

最後以薩特的話來結尾吧:“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選擇吧 —— 這就是說,去發明吧。”

ps.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讀這篇文章,一切取決於你,不過都讀到這裡了,求個讚不過分吧哈哈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