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raye~

Raye's Journey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nintendo switch
playstation
steam_profiles

大清為何轟然倒塌——讀書分享

大庆为何轰然倒塌

大家好,我叫 raye,應該沒有人不認識我了吧,這次草地分享,給大家帶來這本《大清為何轟然倒塌》

我還是第一次嘗試這種草地形式的分享,時間也比較短,不知道能不能把我想要表達的講清楚,不過我們還是開始吧

關於中國近代史,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吧,1840 年,南京條約簽訂,有沒有誰記得條約內容呢?

我還記得比較清楚,主要就是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以及關稅協定

中國近代史自此就開始了,而此時懵懂的大清王朝,還不知道,西方早就在 1500 年文藝復興,進入了大航海時代,開啟了近代史的篇章,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文明,已經落後於世界 200 多年了

那麼大家知道,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是誰呢?沒錯,就是那位寫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的林則徐,這句詩的含義呢,就是說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不顧生死。豈能因禍而逃避,見福就趨附呢”。背景則是寫於林則徐虎門硝煙,抗擊英軍有功之後,卻被朝中的投降派誣陷,發配新疆伊犁,林則徐在西安和妻子離別的時候,寫下了這句詩

這也就導致了,除了知道他主持虎門硝煙之外,我們對於林則徐的了解甚少。李碩老師,也就是寫下《翦商》這本書的作者,特地為林則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林則徐在新疆生活的點點滴滴,並將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堪與蘇東坡的流放生涯和詩文比肩。林則徐本是東南沿海的福建人,卻被貶謫到了大西北,這讓我想到了蘇軾曾寫到的一句詞,“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林則徐則是,“家在東南,常做西北別”。但他也實際践行了自己的諾言,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環塔裡木綠洲諸城,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日記,在他編寫的《四洲志》中,還預言了沙俄將要對中國北方的侵略。

除林則徐外,晚清的漢族大臣們,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這晚清四大名臣,同樣也是晚清四大權臣,各有各的功績,曾國藩挽狂瀾於即倒,打敗了太平天國。左宗棠抬棺出征,先北後南,緩進急戰,張之洞、李鴻章興辦洋務,這四大權臣,而且是漢人。錢穆先生曾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全篇吐槽清朝,認為是一種建立在對漢人壓迫之上,維護滿族利益的制度。雖然錢老的言語上可能有不妥之處,但滿漢勢力的平衡則是一直在宣在清朝愛新覺羅氏頭上的一把利劍。權力這個玩意,它天生就有排他性,尤其是皇權制度下,一旦你開了個口子,就再也難以收回來了。這也是這本書第一章所提到的,清朝倒塌的原因之一,漢臣勢力的崛起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聊完了廟堂,我們來看看江湖,但這所謂的江湖,其實和歷朝歷代的造反沒什麼兩樣。秦末有 “大楚興,陳勝王”,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漢末有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元末有 “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群造反的人又將和廟堂上的權臣們來回拉扯,當然我們都知道,要麼就是淪為他們功勞簿上的一筆筆戰功,要麼就是被後起之秀給摘了桃子。本質上,中國古代是沒有革命,只有造反的。因為其本質上,都是 “彼可取而代之”,“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

不過還是要介紹下這三大會黨,洪門、青幫、哥老會,如果單說名字可能不知道,但如果說到他們的老大你們就會很清楚了,天地會 (洪門) 陳近南、青幫杜月笙、哥老會朱德。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可以看到對,這些會黨幹的基本都是殺人越貨的黑社會一類勾當,當然哥老會可能比較好一點。但我們不要忽視了,在孫中山屢次失敗的起義中,就是他們在出力。你可以將他們看做唯利是圖、我們所不齒的小人,是無法和廟堂權臣、孫中山這一類人堪比肩的,但假設我們生活在那個亂世之中,

既然已經提到了孫中山了,那我們就來講講最後一條線,也就是革命黨人。這一次我們講到的是一夥書生,用血肉之軀,打破了 “重複重複再重複” 的循環,開始第一次將 “革命” 這個概念給普及開來

為什麼說 “革命” 這個詞這麼難理解呢?魯迅寫的特別好,他筆下的阿 Q 說看到革命黨 “白衣白甲,戴著崇禎皇帝的孝”,你看清朝都 200 多年了,居然還有人記得崇禎皇帝,認為這些革命黨人,你們所謂口中天天的 “革命”,還有魯迅在《藥》中所寫到的, “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
我們大家的”,
打破舊的思想枷鎖,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魯迅怕是深有體會
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社會主義” 是給讀書人聽的,“打土豪分田地” 才是留給未莊的阿 Q 們聽的。“消費升級” 是個玄學,“拼多多百億補貼” 才是句好口號

我在這本書的點評裡寫到,讀近代史的時候,最痛心的不是簽訂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約,而是這其中的人,是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崙」,為中國變法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是寫下「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最後在浏陽門外被斬首,時年 22 歲的劉道一,是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巾幗不讓鬚眉,在古軒亭口慷慨赴義的秋瑾

順帶一提,譚嗣同也是我老鄉,浏陽現在還有一條路就叫嗣同路

《趙氏孤兒》中,公孫杵臼問程嬰:“死和把孤兒養大相比,哪個難?”——“立孤與死孰難?

戊戌事敗,譚嗣同對梁啟超說:“程嬰杵臼,吾與足下分任之。” 之後從容就義。革命黨人,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只是 “引刀成一快” 固然不易,“同志仍需努力” 只有更難。

立孤與死孰易?死易。革命與赴死孰難?革命難。

在革命事業最灰暗的時候,活下來的這些人是最不容易的,其中就有我們的孫中山同志,書中詳細介紹了他在革命低谷期所做的種種努力,推薦大家直接去讀原文,包括他為了籌措軍餉、裝備所遇到的各種困難

講到這裡呢,其實我們已經能大體知道,在晚清倒牌的過程中,漢臣、會黨、革命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要按照狼人殺來做比方的話,漢臣就是女巫或者守衛,他們可能救錯了人,也可能守衛錯了人,會黨則是平民,在革命黨所扮演的預言家的感召下,一齊歸票投掉了狼,最終獲得了比賽的勝利

可能我的講述不夠嚴謹,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跟我討論,但主講人一般會自動獲得 “我說的都對的” buff,哈哈哈哈,歡迎~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