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raye~

Raye's Journey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nintendo switch
playstation
steam_profiles

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 讀書分享

nanbie

ppt 參考:

https://gamma.app/docs/-h164hf9xsdor2t8?mode=doc

引入#

正如我在對這本書的介紹中寫到,
你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復聯中的超級英雄,還是在電子遊戲中,主角往往都偏愛使用冷兵器。

明明科技都那麼發達了,千里之外一發導彈就能解決的事,還要嘿嘿哈噯亂打一通。

刀槍劍戟,策馬揚鞭。所謂的 “冷” 兵器,反而最能讓人熱血沸騰。

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的威名依舊威震四方,暗度陳倉與六出祁山仍然在不斷假設與探討中被演繹,南征與北伐,在這片土地的千年歷史中一次又一次被不斷重複。

我一直很想分享一本關於歷史的書,但又怕深陷於繁雜的細節中難以抽身。主要是害怕被大佬們挑戰到,總覺得自己積累的不夠。去年 11 月的時候,我也是在 1803 會議室,分享過一本《夜晚的潛水艇》,那是我當時覺得寫得特別好的一本小說。今年呢,我想嘗試下挑戰歷史題材,我不太喜歡那種中規中矩的去介紹某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這些這些。

其實是我不太喜歡宏觀視角的敘事,我更喜歡從一個側面,或者從一個人物入手去思考歷史,這也是我會和大家討論的,就是你怎麼去看歷史,你更喜歡宏觀敘事還是微觀敘事。

補充:我還記得曾經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讓我們輪流分享魏晉時代的名人,我的同學們當然都是介紹阮籍啦、嵇康、向秀這些人物,但我後來實在是不想這樣循規蹈矩,於是我就從世說新語中受到啟發,我分享的內容是這些名人兒童時候的經歷,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魏晉時代那些風雲人物,他們的孩提時代,其實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未來他們的性格特點。

於是思來想去,我就挑了李碩老師的這本《南北戰爭三百年》,他提供了一個很棒的視角,讓我們可以地理與戰爭為切入點,探討歷史演化的本質。而這正好是我最喜歡的。

關於作者#

李碩老師,其實如果說名字的話大家可能不一定很清楚,但如果說《翦商》的話,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他是清華大學的歷史系的博士,《南北戰爭三百年》其實是出自他的博士論文修改而來的,他最開始是寫了一個短篇歷史散文,講的是劉裕北伐的故事,原文鏈接其實我分享過,那種他獨有的散文風格,讓我一下就喜歡上了他的書。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236601/

馬伯庸馬親王也是一位特別擅長寫歷史的作家,如果說馬伯庸寫歷史是挖掘邊角料再輔以天馬行空的想象,那麼李碩老師則是從學術分析的角度抽絲剝繭,加上嚴謹的考據和推理。但得益於他散文式的筆法,讀起來卻並不枯燥,這也是促使我來分享的動力。

關於我#

我的話呢,也不用說太多,因為在分享之前,群裡就已經在開始在各種期待了,大家叫我 raye 就好了。關於我的標籤呢,是一個典型的 ENFJ-A 人,羽毛球二級左撇子選手,就是比一般路人稍微厲害點,還是個左撇子。也可兼職做心理諮詢師,雖然我並不是這方面相關的,但確實有很多朋友說跟我聊過之後收穫很多,可能得益於我本身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吧。

另外我也是一個經常失眠,然後失眠就喜歡胡思亂想的人,就像伍爾夫《牆上的斑點》一樣,我的思維經常是跳躍性的,意識流的,所以如果你去看我的博客,裡面記錄的全是我胡思亂想的一些東西。

嗯對,程序員似乎都喜歡倒腾一下博客,我也是從上大學開始的,中間陸陸續續更換了好幾個站點,不過現在就穩定下來了,域名就是這個,後面的文稿、ppt 也都會放在博客裡。哦如果你也想跟我交流下寫博客的東西,也歡迎找我。

最後是介紹一下我的閱讀經歷吧,本來不太想放的,感覺有點製造焦慮,但我覺得有必要給自己增加一點背書,因為我基本只用微信讀書看書,紙質書看得很少,所以時長比較長,然後又特別喜歡閱讀歷史相關的,歡迎和我一起探討歷史。

問題引入#

介紹了這麼多,我們先來看幾個問題吧,應該不是挺難,這裡主要是讓大家熱熱身,提前熟悉下歷史。

1. 中國王朝的更替順序,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我們這次的歷史跨度涉及主要是隋唐之前,即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2. 先秦至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這個挺多的,包括春秋戰國時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

3. 先秦至南北朝有哪些著名將領。
其實武廟十哲已經基本囊括了,田穰苴,殺神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等等。

好,那我要講什麼呢?因為從介紹到這次分享會開始也只有一周的時間,相信很多人也不一定能看完,不過也無所謂了,我講的內容不一定完全按照書裡的來,大家聽我講就好。

主要是這幾個大的問題:
1. 騎兵作戰技術從先秦到漢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革新與演化。
2. 古代中國地理環境對於冷兵器戰爭的影響。
3. 經典的幾場南北戰爭(北伐為什麼那麼難!)。

以及一些小的討論點:
1. 李廣難封的原因。
2. 真實的騎兵衝鋒是怎樣的。
3. 馬鎫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為什麼好奇冷兵器#

提到冷兵器戰爭,可能會有個問題,也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為什麼會好奇冷兵器呢?為什麼即便是武器裝備已經發展到了如今,還是有很多軍事迷、電影、遊戲都要去展現冷兵器的魅力呢?

其實這就有點像蒸汽朋克一樣,人永遠是被一些能理解,能看到的事務所著迷,千里之外一發導彈命中確實很爽,但你看不到,你感知不到,這個過程太快了。但冷兵器不一樣,有書友跟我說,這是為了方便做特效啊,對,因為冷兵器打得慢,打得慢就容易融入一些元素,可以做很多的特效。

提到冷兵器戰爭呢,其實古詩上面也有很多記載,不知道大家能想到多少,我這裡隨便列舉了一些。

  •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 夢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迄今為止,對於冷兵器戰爭場面還原的最到位的,還是全面戰爭系列,其中最貼合我們理解的,就是《全面戰爭 三國》,我在後續也會多次引用到這款遊戲。

認識古代中國#

好,既然要在這片土地上打仗了,那不認清楚這片土地又怎麼行呢。中國的地理其實很複雜,算是地球上地理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了吧,感覺沒有之一。

我們學地理那會,都知道中國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這些,但對於古代中國人的認知範圍來說,還遠沒有這麼深。

隋唐之前,我們的核心版圖基本局限於如下地區,向北最遠抵達燕山,即燕雲十六州,向南最遠抵達南海,即古交州,也就現在的廣州,但由於太過偏遠了,是不參與中原爭霸的,所以我們的最南其實就只抵達南嶺了,即現在湖南與廣州的交接處。

插個題,馬伯庸馬親王的新書《食南之徒》就是講的在漢朝,廣州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那麼在古人眼中的中國,其實剛好能構成一個類似九宮格的存在,為什麼說是九宮格了,因為剛剛好每個版塊就佔據了一個格子。

這是我自己的認識哈哈哈,但是很容易理解。

我們知道中國按照秦嶺 —— 淮河是可以分為南北的,南北分界線上剛好分布著三個地理單元,然後北方和南方又可以再分別拆出三個地理單元。

來依次看,從九宮格的左邊看起:
左上: 關中 + 晉中,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和晉國,也即如今的陝西省中部北部加上陝西省。
左中:漢中盆地,自古漢中為蜀中之咽喉,因此漢中經常為關中與四川盆地的緩衝區,誰擁有了漢中,誰就擁有了用兵的前沿陣地(所以劉備拼死也要把漢中拿下來)。
左下:四川盆地,自成一體。

中上:華北平原,即古代的冀州,三國時袁紹據有此地。
中中:南陽盆地,同樣是北方和南方的前沿陣地,其中襄陽為天下之咽喉,金庸小說中《神雕俠侶》中的郭靖和黃蓉,就是在此死守襄陽,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中下:江漢平原,古代楚國的大後方。

右上:山東半島,即古代齊魯大地。
右中:江淮平原,古徐州,淮河流域,合肥,孫權快樂城就位於此,所以知道為啥孫權一定要死磕合肥了吧,為什麼守江必守淮!
右下:長江下游的兩個平原,鄱陽湖平原和太湖平原,古揚州。

如果一下無法消化也不要緊,主要是留一個初步的印象,後面在講實際戰爭的時候也會結合來講。

DraggedImage

認識馬#

了解了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之後,再來認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種動物,即馬。

馬這種生物比較有意思,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虹貓藍兔七俠傳》裡,每一人都能騎馬,連臥底馬三娘,她自己就是馬也能騎馬哈哈哈。

馬的特點不用多說:

  • 體型健壯。
  • 耐力強。
  • 速度快。
  • 適應性高。

但是馬也有很多缺點,其中一條就是飼養成本高,這玩意特別糟蹋,要不停的吃和拉,而且拉出的糞便會污染土壤,不像牛,又能耕作,又能施肥。

農業民族是很痛恨馬的。

講到馬這裡的時候,自然離不開後面的騎兵,但我們要知道,馬其實並不是能一直跑的,馬奔跑的時候有幾種形態,是按照馬蹄子的騰空來劃分的。

現代馬術中,馬的運動主要分為幾種不同的形態:

  1. 步態(Walk):這是最慢的步態,四腳依次接觸地面,每次有三蹄在地面上。步態穩定、平缓。

  2. 小跑(Trot):小跑是一種較快的步態,馬以 “二步一組” 的節奏移動,即兩腳對角線成對地離地和著地。這種步態需要一定的平衡和節奏感。

  3. 快跑(Canter 或 Lope):快跑是一種快速且平滑的步態,馬的三蹄輪流接觸地面,有一個明顯的懸空期。這種步態通常在馬術比賽中使用,要求馬具有良好的協調性和力量。

  4. 疾跑(Gallop):疾跑是馬的最快步態,四蹄輪流接觸地面,也有明顯的懸空期。疾跑用於最高速度的奔跑,通常在賽馬和一些速度要求的馬術比賽中看到。

但馬這貨就不一樣了,這貨一直吃,一直拉,一頭一尾從來不閒著!

有句話叫做 “馬不吃夜草不肥”,就是說馬這貨得特麼連軸轉的吃才能胖。

你能吃就算了,更可恨的是,馬糞酸性還大,不僅不能起到好肥料的作用,還禍害地!還特麼隨時隨地的各種拉!

一句話來形容,這貨的能量轉化水平極低還特麼糟蹋土地!
養活一匹馬的草場大約能養活幾十只羊,看看人家喜羊羊多麼可愛!

而且馬如果你想騎的話,是需要閹的(宮刑),不然馬爺那脾氣您根本上不去,輕輕鬆鬆踢死你。

必須要在小馬兩歲的早春左右實施宮刑,隨後還要有專業的遛馬等一系列恢復手段。

這就意味著為了讓你能被騎我還得專門派個勞力去伺候你,我那地咋辦!
再說田間地頭就那麼兩步道,誰家燒的騎馬下地幹活啊!
所以不是說中原不能大規模養馬,而是誰家也不至於敗家到大好的土地和人力去養這麼一幫敗家玩意!
道理換算到遊牧民族那其實也一樣,他們也不願意養這貨,只是沒辦法,有打狼和遷徙以及放牧的剛性要求。
遊牧民族養馬群時也是由馬倌將馬群趕到草場不好的地方去單獨管理的。

認識打仗#

打仗究竟是打什麼呢?難道真的就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兩位大將先單挑個三百回合?然後獲勝的一方帶著小兵一路衝殺過去,就打贏了?

其實不然,打仗打的是士兵的士氣,士氣崩了,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你不要以為,我自己拼死戰到最後,就能獲勝了,其實大部分時候,很多士兵是不情願上戰場的,畢竟家有妻兒老小,所以能跑就跑,五十步笑百步,還真不是開玩笑的,連我們的傑出政治家管仲,不也當多很多次逃兵嗎?

所以歷史上才能屢次出現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然打輸了也不意味著人都死光了,只是你的隊伍散了,很多士兵走散了,所以經常會出現主將收攏殘兵,繼續作戰。

不過,冷兵器戰爭確實挺殘酷的,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底下有個回答,說的時 “春燕歸,巢於林木”。

這句話其實是很耸人聽聞的,你開始看覺得沒什麼,好像就是寫景啊,春天來了,燕子都在樹林裡築巢。

但細想下來你就會覺得不對勁,其實燕子是傾向於在居民的屋簷下築巢的,那為啥燕子都在樹林裡呢?是因為人都死光了,連房屋都全部被燒毀了。

這還是記錄的比較文藝的,更多的則是人相食。

春秋車戰#

如果說打仗算是藝術的話,那也只能是春秋的時候了,我們知道,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君子六藝。
御,騎馬,駕駛戰車衝鋒,這是君子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所以春秋的時候的戰爭,還是更多的大家商量好地點,約一場架,打贏了的一方也不會趕盡殺絕。

來感受一下騎兵衝鋒的魅力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3411T72v/?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15a2dc392ee5cfd2402320bee219d8e3

騎兵作戰技術的演化#

早期騎兵:騎射技術#

匈奴人則是最擅長騎射的,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

司馬遷記載: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

匈奴的戰法也很有意思,
"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說的是匈奴人單兵作戰都很猛,進攻的時候像一群鳥一樣,撤退的時候呢又像雲一樣快速散開。

春秋戰國時候的兵種:步兵與騎兵,當然還有一個車兵。
如果要追溯到騎兵的起源,想必很多熟讀歷史的朋友可能就要脫口而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史記・趙世家》中記載: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

趙武靈王頂住了巨大壓力,在趙國範圍內推廣胡服騎射,身體力行。
戰國時趙國所處的位置大抵是今山西及河北部分,它一方面要承擔抵禦匈奴的任務,另一方面要幫助山東六國抗衡秦國,其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注意此時的騎兵本質為騎射手,即邊騎馬邊射箭,那有人就要問了,射箭就射箭呗,為什麼非要騎馬射箭?

可以先看一段視頻,看看步兵是如何對陣騎射手的。
【正確的騎兵打步兵方陣的辦法,終於看到陣戰了,陣型,對陣,專業。看了那麼多古裝劇戰爭場面,其他的基本上只要是打仗一上來就是打爛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z4y1k7NF/?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eb74eb1e105cb306ab17818712e795b8

這個視頻裡面評論總結得很好了,這裡就是趙國騎兵對陣秦國步兵。
1、秦國步兵是防禦陣型,盾手在前,矛戟在後,末尾是弩手,陣線弧形分布是為了最大可能避免騎兵側面梯形切入陣線,而把防禦陣型下的受保護的弩手和矛戟近其的可能夾在中間以保全。

2、趙國騎兵有胡服騎射的典故,自武靈王改革以來尤善騎射及迂回作戰,尤以短弓快馬,秦卒追不得趕不上防不住,所以基本盤秦卒就是在挨打的陣勢,並且挨打不是挨打就完了,戰場上進行職業戰爭中,可以打不過,但深知逃不掉的時候,戰盡最後一兵一卒也只是為了苟延殘喘拖延時間,待得以逃脫生還的機會,最終在大部隊有效馳援下,部分秦卒得以苟全性命。

3、秦國步卒防禦變陣也是為了應對趙國騎兵軍陣盡出由整體化為小股游射而化為多個小陣型多方位防禦,主要目的像如上所述,就是為了能死的慢點,盡可能拖延時間,苟全一時之機。

4、騎兵游射最佳方案是包圍目標陣型,不斷游擊繞行,以弓弩之利四面八方重圍為機,消耗敵方人手,最終瓦解敵方陣勢,在敵人顯現出疲態和人員散亂下可以一鼓作氣進行衝擊陣型爾後分割敵人開始殲滅屠殺。

騎射的威力,借用王者榮耀的英雄來打比方,就像後羿、魯班這種短腿英雄開了疾跑,可以不斷地風箏敵人,讓需要近身攻擊的戰士,即普通士兵難以靠近。

但秦朝開國之初,此時匈奴部落還未統一,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領導各個部落,因此蒙恬才能 “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這裡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即秦朝的統一反倒促進了匈奴部落的統一,為什麼呢?戰國時北方邊境分別是秦、趙和燕。匈奴人可以在這三個國家之間分別貿易,市場還未統一,因此這一家價格不好就換另一家。

但是隨著秦朝建立,匈奴人突然發現,怎麼突然價格都是一樣的,怎麼還有一道長城全部連起來了。

” 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在提到漢匈對決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長城。“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我們一提到長城,就會想到這個:

DraggedImage-2

但實際上,大部分長城是這樣的,實際上就是土牆。
這道短短的土牆根本就攔不住人,但是攔得住馬,遊牧民族所依仗的就是高機動的馬匹。
長城的第一個作用就是攔住匈奴人的馬,你進來了但是沒有馬,那你面對的就是成建制的中原步兵,想都不用想,根本打不贏。

但是遊牧民族還是可以毀掉這座牆,如果是十萬人規模的入侵,當然可以,三下五除二就沒了。
這時候長城的第二個作用就出現了,它會遲滯你的入侵。

在匈奴人拆除這道土牆的功夫,入侵的信息早就被一道道預警系統傳到了中原內陸和沿線長城。人家可以從容的堅壁清野讓你撲空並調人來堵你。戰國時候趙國名將李牧就是靠這種方式來讓匈奴人毛都搶不到。

所以在戰國時候,由於秦、趙、燕三國的長城並沒有完全連成一片,因此匈奴人還是有空子可以鑽的。
另外他們也可以和秦、趙、燕三國互相 battle,進行邊關貿易。

但是緊隨著秦王掃六合,長城的第三個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影響出現了,它連起來了。

連起來了,也就意味著匈奴人有一天突然發現,這道萬里長城居然沒有一點縫隙可以鑽?而且對面本來不是三個國家嗎,怎麼突然變成了一個國家?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了,人家反倒是借此壟斷起來了,恐怖的經濟封鎖開始了。

這就好比美國聯合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抵制中國和俄羅斯,這時候中俄就只能團結在一起背靠背。

於是遊牧民族也不得不開始抱團取暖,因為不抱團,就活不下去了。

因此從某種方面上來說,秦朝的統一,也促成了匈奴人的統一,這就是為什麼,漢帝國和草原上的匈奴帝國,幾乎在同一時間建立了。

最早的騎兵衝鋒#

我們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只是學習匈奴人的騎射,衝擊騎兵真正大規模應用要等到衛青和霍去病,這個我們在後面講。

但其實在楚漢相爭之時,項羽可以說是第一位將騎兵大規模用在正面戰場上的將領了,這一點連韓信都比不上,韓信在他的成名之作,背水一戰中,所率領的騎兵也只是起到騷擾和奇襲的作用。

話說劉邦在韓信的指揮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新獲得關中的地盤,於是東出函谷關,一路上帶著號稱 60w 的兵馬只搗項羽的老巢彭城。

此時項羽呢,正忙著在齊國平定叛亂,聽到自己的老窩被別人給端了,一下子愣了,這個劉邦不是被我一腳踹到四川去嗎,怎麼這麼快就打出來了?

這時候你是項羽你也會犯難,救吧,這邊平叛的兵力就不夠了,不救的話自己的老窩又沒了。

DraggedImage-3

而在項羽愣神的功夫,劉邦已經攻下了彭城,開始開 party 了。
項羽最終決定,留下一位大將繼續在齊國平叛,自己親率 3w 騎兵,繞了個圈,沒有走最近的沂水,3w 騎兵直接攻破了劉邦手下樊哙的防線,直接就要衝到劉邦臉上來了。

DraggedImage-4

劉邦此時的心情就像蔣委員長一樣,“你們都幹什麼去了?”(只不過教員四渡赤水直逼貴州是將軍抽車,項羽打劉邦這個就是幾乎要一步殺了)。

後面的事情就不展開了,總之劉邦拋妻棄子,最終在荥陽才穩固住防線,形成楚漢對峙的局面。

史記記載: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以及我們所熟知的,司馬遷記錄項羽最後的垓下敗亡時刻:

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漢朝初年的窘境#

漢初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好巧不巧的是,由於秦始皇的長城大業,迫使匈奴人,在和漢朝建立幾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草原帝國。

而我們此時的漢高祖劉邦,就想來試試這個未來的敵人,看看實力怎麼樣,果不其然,御駕親征,在白登山被圍了。史稱白登之圍。

自此直至漢武帝,漢朝一直都是能忍就忍,畢竟馬匹資源不夠,你這邊步兵剛趕到,人家匈奴那群飛車黨,已經搶完一把就跑了。你說這怎麼打?

其實漢景帝之時,漢朝已經足夠富裕了,但還是打不贏匈奴,為什麼呢?這就要講講騎射為何這麼難了。

騎射為什麼難?#

李廣在一次出征匈奴的時候,只帶了一百名左右的騎兵,突然遇見匈奴大軍,此時李廣說道: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因為匈奴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因此他們的騎射技術是天生的,而騎射手本身就在於靈活性。

而漢朝初年,馬匹數量有限,甚至都只能坐牛車,更談不上在馬背上還要射箭了。
那麼在馬背上射箭就那麼難嗎?難,確實很難,在馬鎫發明之前(關於馬鎫的故事後面會講到)。

難在哪裡?隨便說幾個:
1. 上馬。
2. 坐穩。
3. 拉弓瞄準。
4. 保持平衡。

如果不是天生就在馬背上的匈奴人,

漢朝當然也有,被司馬遷捧上天的李廣就是騎射高手,他所帶領的部隊也和匈奴人一樣,沒半點組織紀律。

漢匈戰爭:衝擊騎兵的誕生#

司馬遷的局限性#

雖然司馬遷很偉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
但奈何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司馬遷對於衛青霍去病的記錄是少之又少,甚至連我們的初中歷史課本,對於衛青和霍去病的貢獻也只是簡單的記錄了下。

衛青與霍去病#

還是要來介紹一下衛青,衛青的姐姐是衛子夫,衛子夫是漢武帝寵幸的妃子,所以衛青算是漢武帝的姐夫。

而衛青呢,其實是一個私生子,嗯沒錯,霍去病也是一個私生子。

衛青、霍去病,這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外戚天團,將步兵的戰陣用於騎兵,開創了衝擊騎兵的先河。

漢武帝是如何解題的#

好了,如果你是漢武帝,面對匈奴的難題,你手下有兩位 SSR 級的武將衛青和霍去病,還有一位探險家張騫幫你開圖,你要怎麼去解這道題呢?

我們先來看漢朝的邊防線:

注意,此時的河套地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秦始皇曾經讓蒙恬收復此地,但後來楚漢相爭,這塊底盤又被匈奴人控制了。

前面已經說了,每次匈奴人來進攻,漢朝就派軍隊去守,但是等你人到了,匈奴人早就跑的沒影了。

漢武帝想要改變這種現狀。

DraggedImage-6

對照實驗#

既然手下有一堆將領,那就出擊試一試,看看。

其實也是做實驗,經過前幾代的積累,到他這已經有錢了。

漢武帝算是精心挑選了這四個人,既有經驗豐富,多次出征的李廣,也有年紀輕輕的衛青。
第一次出擊,他分別派遣四位將領,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公孫敖出代郡,李廣出雁門,各領一萬騎兵。

最後的結果是:
結果這一輪對照實驗下來,衛青獲勝,甚至於在這時候,衛青就已經探索發明了突騎戰法。

補充:衝擊騎兵的物理學規律。

主要涉及到兩條物理學規律:
1.E=1/2mv2 即速度越快,動能越大。
2.v 相對 = v1-v2 相對速度。

我們還記得匈奴人的戰法嗎?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
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人家一看不對,第一反應是跑!是保自己的這條命!他們並沒有中原政權那種攏住步兵方陣不被你衝垮的紀律性!
而紀律性這點,在中原民族千百年的練兵方法指引下,根本不叫個事。

DraggedImage-7

收復河套地區#

果不其然,匈奴開始報復了,派大軍再一次入侵上谷、漁陽等地。
如果是你,你會派衛青去防禦嗎?
這一次漢武帝忍不下去了,好,既然你打這邊,那我就打你的白羊部。

為什麼不讓衛青率軍直接從長安北上呢?而是要先繞道雁門郡,再折而向西?
因為直接向北只能起到趕的作用,匈奴人是可以往北撤退的,沒辦法一次性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這一戰,直接讓衛青收復了河套地區,從此成為抗擊匈奴的前線。

DraggedImage-8

開圖找盟友#

這裡就不細說了,其實就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看看大月氏人願不願意一起抗擊匈奴。
當然大月氏人早就跑了,但是漢武帝得知,原來在廣袤的西邊,還有三十六個國家在不斷地給匈奴輸血。

這還得了,於是下一步自然而然的,打通河西走廊,聯合西域諸國的方案開始提上日程。

河西四郡#

收復河西走廊之戰的示意圖如下,這一戰霍去病 19 歲... 大漠揚威。

漢武帝為了防止在攻打河西走廊的時候,左賢王過來參戰,於是派遣了李廣和張騫先去進攻,但是張騫迷路了... 不過好在李廣畢竟是飛將軍,面對四倍於自己的兵力硬是扛過來了。

單于本部此時遠在漠北,但也得知了消息,於是南下騷擾,不過被漢軍抵擋住了。

左路的公孫敖也迷路了.. 霍去病則是千里奔襲,翻過賀蘭山,再穿越大沙漠,最後到達河西走廊的盡頭,這都沒迷路,只能說牛 13 了。

於是反向秃噜一遍,斬首匈奴人三萬,徹底收復河西走廊,漢武帝置酒泉、武威、敦煌、張掖四郡,是為河西四郡(不得不說,漢武的命名是真的好聽)。

DraggedImage-9

時間規律分析#

除了上述說的幾場大規模戰役之外,中間還有數次小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這裡列舉一些記錄:

  • 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
  • 其秋,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 其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硃英,略千餘人。
  • 其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

從上述記錄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怎麼 tmd 匈奴都是秋天來打呢?這裡。
這只是表象,深入分析後你就會發現,因為春夏是。
此時就對了,來看漢武帝數次派遣將領出征匈奴的時間。

  • 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阙擊胡。
  • 其明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
  • 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
  • 其明年春,... 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咸約絕幕擊匈奴。
封狼居胥!漠南無王庭!#

最後這一戰沒啥好說的了,總之就是匈奴人已經被打蒙了,從此漠南無王庭!
但也就是這最後一站,李廣自殺,飛將軍陨落!

這就是漢武帝面對匈奴難題的解決。
歷史是演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以事後諸葛亮來看的問題明明很容易解決,但放在當時那個環境就是想不出來。

但你要對陣匈奴可就沒那麼簡單了,人家利則進,不利則退,等你集結起兵馬,人家早就跑的沒影了。所以先秦到西漢初年,基本都是依賴兩種方式。其一是長城,通過長城來告警,來遲緩敵人進攻的時間,其二是和親,你都是我姑爺了,那就不用打了吧。

但這都不夠,於是經過多年的韜光養晦,劉徹這個最能做的皇帝就出來了,這裡的作,既有褒義,也有貶義。

李廣難封的悲哀#

也不知道司馬遷是不是故意的,在《史記 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這麼寫:

感覺司馬遷就是在塑造一個小說形象一樣,還在最開始埋下了伏筆,後來一語成諶,李將軍終生未能封侯。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的出名的原因就在於他是騎射高手,同時他的悲哀也在於他是一名騎射高手。他就像一個傳統的手藝人一樣,在機械化、工業化都已經大行其道的當下,還在堅持傳統的工匠精神(我不知道我這麼類比對不對啊),但我覺得司馬遷可能想表達出這個意思。

在那個時代,衛青、霍去病已經探索出了衝擊騎兵的技戰術,可李廣還是堅持著老一套,我們可以說他是固執,但這是他最引以為傲的本領,這是連他的敵人匈奴人也都認可的。

因此李廣出征匈奴,他肯定會被重點關照,匈奴人常常以數倍的兵力圍攻他,讓他一次又一次全軍覆沒。

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其實就是講的李廣在一次全軍覆沒後,他被俘虜了,但是李廣太有名了,匈奴人就像動漫裡經常出現的反派一樣,一定要抓活的...

於是李廣在被匈奴人俘虜抓獲的時候,通過裝死,騙過匈奴人的注意力,一個躍起,就奪走了匈奴人的一匹馬,然後飛馬逃回營地,並且挽弓射殺了好幾個想要追上來的匈奴人。

不得不說李廣的騎射技術是真的精湛,但打仗從來都不是靠一個人就能行的。

所以這也是李廣的悲哀,生不逢時,他要是出生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估計又是另一個霸王項羽。

你怎麼看待李廣,如果你是漢武帝,你會願意重用李廣嗎?

三國兩晉:馬鎫與漢化#

先來看馬鎫#

衛青霍去病時代,中原政權終於探索出了突騎戰法,將步兵的正面衝鋒戰術移植到了騎兵。
所謂衝擊騎兵,本質就是一人一匹馬,加一根長槍,用腋下夾著,然後用手握緊,對陣敵陣衝鋒。
這裡就有很明顯的問題:
1. 如何保持自身穩定。
2. 武器如何拔不出來怎麼辦。

DraggedImage-11

在衛青霍去病那個時代,沒有馬鎫其實可行的,為什麼呢?
因為戰爭的對象是匈奴人,匈奴人是會跑的,所以漢軍只要瘋狂向前衝就行了,草原民族的天生基因就是一個個鬆散的個體在戰鬥,又怎麼可能是全速衝刺的騎兵的對手。
這樣一來馬鎫是否需要也無所謂了,只要能衝上去,漢軍個個都是殺神,原先匈奴引以為傲的戰法,在漢軍一輪輪的衝鋒下,簡直是進入到了死神的領域中。

但是歷史是演變的,東漢末年開始,騎兵的作戰對象不再是只會跑的匈奴人,而是開始直面步兵。

比如如下這個,看你作為騎兵你敢不敢衝鋒,衝進去就是找死(這場景下只要長矛陣將前幾排的人死命把前排的馬戳死,後排上來的騎兵不是被絆倒就是要減速)。

騎兵是可以衝擊步兵,但不是正面啊喂,是側翼。
但儘管是側翼,現在你衝鋒的對象已經是一個靜止的物體了,速度為 0,即便你衝鋒進去了,你也要承受衝擊帶來的反作用力。

為了對抗此類反作用力,最早的思路就是加高馬鞍。
但是吧,馬鞍變高後,雖然被後坐力頂下去的可能性降低了,但騎兵上馬又成了問題。

騎兵上馬一直都是一個技術活,老將軍廉頗甚至拿來炫技。

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此時來自中國南方的將領們開始走上前線,著名的就是孫堅孫策孫權。
南方人可能沒有北方人那麼高大,比如我是吧(不是地域黑),

坊間也流傳著這樣的笑話,馬鎫最開始是為了幫助孫權同志那種小短腿騎上馬的。

自然而然的,輔助上馬的馬鎫開始出現,最早是作為單馬鎫,我們從考古推測出此時的馬鎫只是作為輔助騎手上馬使用的,騎上之後就不用馬鎫了。

DraggedImage-12

但是,當騎手在實行突擊戰法的時候,一旦發現一隻腳踩住單馬鎫能夠更穩的坐在馬背上獲得一部分支撐力的時候,雙馬鎫的發明,就不遠了!

再來講漢化#

前面我們說了,匈奴就算統一了,其內部的中央集權也遠遠比不上中原民族,單于首領是無法強制他們的部下衝鋒的,但是我們漢民族就不一樣了。

我最喜歡的一個 up 主,渤海小吏寫過一段話,我還挺喜歡的,他說跟匈奴比騎射,我們永遠也比不上,

但是,跟你比紀律,比團結一致向前看,比總能量的集中調度,你們比我們差了上千年!
我們是治水杠黃河的民族!
我們是基建狂魔造長城的民族!
我們是打過上百萬規模戰爭的民族!
我們是所有適齡男子在一聲令下馳援長平戰場包餃子的民族!
在這片土地,這個民族所最令人害怕的戰爭力量從來不是個體的天賦異禀!
而是成百上千人旗幟鮮明整齊劃一所聚攏迸發出的恐怖力量。

這段話,很清楚地講明白了中央集權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其實隱藏在南北戰爭的背後,還有一條草蛇灰線,那就是漢化,少數民族想要入主中原,誰漢化的足夠徹底,足夠明白了,學會編戶齊民了,你得血才能源源不斷地抽上來,你必須漢化軍制把紀律這事搞定了,才談得上頂級戰鬥力。

兩晉之後的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正式憑藉著不斷熟悉衝擊騎兵戰術,以及自身政權組織的不斷漢化,才能入主中原。

南北朝:大規模的騎兵對戰#

南北朝時期,北方衝擊騎兵的技戰術已然成行,由於南北朝的歷史太過龐大複雜,無法展開,我們就以幾場戰役,來看看南北方是如何作戰的吧。

如果想要詳細了解南北朝的歷史,可以先看 B 站 up 安州牧的《一口氣看完 170 年的亂世南北朝》。

經典的南北戰役。
還是要先來復習一下中國的九宮格地圖:

DraggedImage-13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公元 409 年,即將取代東晉王朝建立劉宋的劉裕大將軍上表請求北伐。
北伐的目標是此時由慕容德在山東半島建立的南燕政權。
劉裕的行軍路線如下圖:先走水路到達下邳,按照以往北伐的經驗,劉裕應該從下邳繼續走水路。
●一條自下邳北上,走沂水進入山東;(下圖最右黑線)
●一條自泗水走汶水隨後插入魯郡走泰山路線插入山東。(下圖中間黑線)
●一條自泗水走桓公渎然後進入濟水隨後從北面插進山東。(下圖最左黑線)。

DraggedImage-14

但你能想到的,敵人也能想到,南燕早就設置好了防線等著你來,況且看上去最短的沂水,實際上因為很久沒有走過了,還需要疏浚河道,如果往北又拖太久了。
此時的政治背景下,劉裕必須要速戰速決。

因此劉裕從下邳後放棄水路,步行至琅琊,再到東莞,最後直接插入大艦山。
為什麼要走山路?因為山地陡峭林木茂密不適合燕軍的騎兵衝擊,而且出了大艦山後離南燕的首都廣固就很近了,說不定可以一戰滅國(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這是很冒險的行為,因為你必須要祈求大艦山的出口沒有被敵人封鎖,而且你出山之後敵人沒有堅壁清野,你得有糧草補給(從大艦山運糧肯定是噩夢)。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時來天地皆同力,說的就是劉裕這種情況。

因為南燕啥都沒做,就眼睁睁地看著劉裕從大艦山鑽出來,當劉裕出來的時候,其實他就知道他賭對了,這場仗一定能打贏了。

出山之後,南燕慕容超親自率領步騎 4w 趕來,劉裕的手下也不知吃素的。

軍達臨朐,與賊爭水,龍符單騎衝突,應手破散,即據水源,賊遂退走。

DraggedImage-15

後續劉裕擺出卻月陣法,這個車陣就是類似於一個移動的加強盾牌方陣,車的噸位大,能夠阻止騎兵衝鋒,然後步兵在車後面扎人,弓兵在車陣後面放箭。成功抵擋住了南燕騎兵的衝鋒。

DraggedImage-16

元嘉草草,卻贏得倉皇北顧#

公元 450 年,劉義隆北伐示意圖: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此時南方的劉宋政權是很占優勢的,九宮格裡面,南方至少占據了 6 個格。
北伐的問題?
戰線拉的太長了,各支軍隊協同難以保證,而且你要意識到一點,地球是一個球體,南方是在低緯度,相同的維度距離更長,這就像石頭剪刀布一樣,南方先出了一個布。
結果呢,東邊進軍的王玄謀在滑台一戰失利,宋軍精銳盡喪,北魏一路反推至建康城下,但終究由於北方軍隊推進過快,沿途路上還有多座城池並未攻克,拓跋焘也不敢真正渡江,隨即班師。

DraggedImage-17

幾個問題討論#

1. 衛青為什麼能改良騎兵作戰技術。
個人:衛青本身就是青年將領,敢於革新技術。
敵人:匈奴作戰的特性就是利則進,不利則退,所以面對一群衝上來的人,本能的反應就是跑。
國家:文景之治後戰馬充足,拼消耗戰拼的贏匈奴。
讓對自己不利的條件,重新轉化到適合自己的條件下來。

2. 馬鎫發明的必要性?
本質是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

3. 少數民族為什麼要漢化,漢化的本質是什麼?

4.《史記》充滿了私貨,你怎麼看待司馬遷這種寫法?
《史記》充滿了私貨,但人活一輩子,連點私貨都沒有,還活個什麼勁呢?— 你說官方的正史不應該有私貨,對,但《史記》本來就是個人創作啊。是後人把它追認為正史之首的,是充滿了私貨的《史記》給正史這個序列增加了光榮,而不論是不是正史,都不會影響《史記》的價值。

5. 歷史的宏大敘事和個體敘事,你更喜歡哪一個?

讓我想起一句話,歷史書翻過一頁,背後就是無數個人的一生。

歷史有時候是成王敗寇,是從結果去反推原因的。譬如我們都知道袁紹被曹操打敗了,但我們不能就因此覺得袁紹很蠢,b 站有個 up 叫渤海小吏,深入分析了官渡之戰的每一個細節,用事實告訴我們,歷史是有因果的,是有細節的。

以前讀過一本書叫《芥子》,芥子和須彌是相對的,都是佛教用語。須彌是無窮大,芥子就是無窮小的意思。所以,《芥子》這本書就是講歷史上的小人物,比如,曲有誤,周郎顧。這本書不會去講周郎,而是寫那個彈琴的侍女,寫她的生活,寫她的情感,寫她彈琴時那一點調皮的心理活動。這也我所喜歡的歷史故事。

我也讀《明朝那些事》,我覺得明朝那些事寫的最好的兩個人,也是最好哭的兩個故事,一個是李時珍,一個是徐霞客。

“無論徐階是否鬥倒了嚴嵩,無論張居正是不是一個傑出的改革家,都不關李時珍的事,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

“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藉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1. 徐霞客的原話是,吾荷一锸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就是說我扛著我的鋤頭遍歷天下,哪一處地方不可以埋葬我呢。這是我語文老師教我們的,我能感受到她對於徐霞客的喜愛,剛好當年明月,也把他放在結尾,用這樣一個故事,收束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明朝。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成功就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