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浪接觸地面濺起水花時,我正騎單車經過這個路口,深圳下午的太陽略顯乏力,當我還在疑心走哪條小道時,卻早已有數不清的外賣小哥的電瓶車呼嘯驶過。
適應一座城市,就是熟悉它的脾氣,熟悉每一條車道、人行道的分布。是在地鐵到站後,不自覺地自動走向 ABCDEF 口中的一個;是在大雨漫灌,積水滿街的時候,哪條路能避開最多的水坑,哪顆大樹能給你最厚實的遮擋;是出門走了一大半路還沒打開導航,開始疑心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
要是在深圳就好了,下午的太陽照在遠處的大樓上的時候,我正在快步經過一處廣場,偶然間聽到某個熟悉的聲音響起,不由得被吸引過來,忘記了自己原來要去向哪裡,只是和當下的兩位老師一起,討論一百多年前,梁啟超的海外流亡生涯,康有為的奢靡張狂生活,譚嗣同的為變法的流血犧牲。
"你是怎麼做到在文字間多愁善感,但是線下演講,辦書店的時候,又那麼樂觀地去做呢?"—— 底下的讀者問。
"那就多愁善感地去做呗"—— 許知遠抿了下嘴唇,如是答道。
"其實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調動自己所有的資源,你看一吃一塊蛋糕,你會不會回想起童年時的吃蛋糕的一些經歷?"
"就那一小破蛋糕,你都要用到毕生全部的經驗,來應對如此一件微小的事物。"
對許知遠的了解,我並不是很深,可能僅限於《十三邀》這檔節目吧,還有小錦鯉推薦過的《多談談問題》—— 入選了豆瓣的 2023 年讀書榜單(關於榜單的問題可能會有一篇文章來談談)。
活動場地的佈置我就挺喜歡的,很有感覺,是處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不管是否買票,都可以聽,區別只是是否有許老師的簽名以及一個座位而已。
讀書人的交流,就這麼隨意,公開,聲音一旦發生,也不需要利用反射等高科技來營造某種氛圍,自然地消散出去,弥漫到周圍的空氣就好了。
如同余秋雨筆下的《信客》,山野間,新老信客無邊無際的漫談,那些包含著人生智慧,鄉野民情,生活百態的話語,就那樣飄蕩出去,靜靜的天空是見證者。
所以很羨慕那些經過,滿臉寫著詫異,繼而沉浸,駐足倾聽的路人們。
儘管第一眼看來,這個頭髮亂蓬蓬的人,似乎和普通人說話也沒什麼兩樣,也會有卡壳,也會說好幾個 "然後",身體語言似乎也不夠豐富。
但我們在乎嗎?可能有的人在乎吧,現實的落差總是敵不過虛假的美好,需要調動精力的思考總是敵不過簡單感官的愉悅。
許老師說了很多,我也記了很多。
我很喜歡這種,將自己經歷、情感融入進來的分享,有點像語文閱讀題裡的 "請聯繫實際作答"。
"那就多愁善感地去做呗"。
"我就很想知道,那些處在時代轉變的個體,他們能做些啥,爆發出多大的生命力"。
"保持樂觀是給他人看的"。
"我們會被自己所經歷的,所恨的人,所愛的人,被自己的恐懼所塑造"。
"那是個勇敢的時代,一窮二白,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調動自己所有的資源"。
"那肯定啊,你寫歷史,肯定有自己的投射,誰也沒有經歷過歷史上人物的生活,所以寫歷史很多時候是需要依賴自己的想象的"。
"你走在大街上,拿著一本書,多酷啊,這不是比你們都拿著手機要酷多了嗎"。
"因為他們廣州不來求我,我就沒來這辦書店"。
"年輕人要幹很多荒唐事,不然到老了沒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