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raye~

Raye's Journey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nintendo switch
playstation
steam_profiles

周報#29 人有悲歡離合

weekpost29

我似乎總是喜歡在一個人的旅途中寫作的,就連這一段開頭也是在晃蕩的公交車上用手機寫下的。

狂放不羈的劉伶曾說過,“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以地為席,以天為蓋,這得有多浩大的想象力,才會把天地都當做自己的陪襯。

所謂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於我而言總是覺得不太合時宜,反倒是在搖搖晃晃的地鐵公交上、在人流熙熙攘攘的公園草地旁,才能激發出我最恣意的靈感,寫下一些不足道哉的文字。

距離上一次提筆,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這段停更期中,若非讓我找一個理由出來,我只覺得時間不夠,太多需要我去做的事情了,也可能是沉不下心來,將一些零零碎碎的 flomo,整理出一篇長文。

過度的沉迷於文字與書寫中,在我看來也並不太好,人是要有具體的生活的,出門、下樓,丟垃圾,看見花花草草,遇見三兩好友,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否則人是會壞掉的。

但飄蕩久了,總要有一些根腳可以落下來,這也是讓我覺得有一種緊迫感,是時候了,需要寫一點文字來沉澱下生活,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最近這兩個月發生的事情,那蘇子的 “人有悲歡離合”,怕是再貼切不過了。

是為本周報序(喂你這都不算周報了吧 /doge)

#

那些聊天和對話都被封存在記憶中,也許在未來某個瞬間就會不經意想起,那些深入靈魂的碰撞以及鼓勵和關懷,在我胡亂對這個世界進行猜想時總有領路者告訴我,“是的,你的猜想沒錯”。

—— 摘錄自 cloris 的離職貼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第一次認識 cloris,是在一次燒腦的劇本殺,參見周報 #14 台風天,劇本殺與彩虹,許是一種巧合 + 緣分,那時我剛認識文杰不久,被他臨時拉過去打《死者在幻夜中醒來》,當時還沒意識到這個本有多麼恐怖,直到體驗了將近 6、7 個小時的燒腦推理之後,CPU 已經宕機了,不過這是後話。

剛被拉進群就看到了和我頭像一模一樣,對都是《國王排名》的波吉王子,DM 還在群裡 Q 我們說分不清哈哈哈,當然這倆頭像日後還將被朋友們調侃無數次,這也是後話不提。

同樣喜歡追動漫,看書,參加讀書會,一次偶然的契機,發現同樣都喜歡玩獨立遊戲~!那次在食堂吃飯,我倆聊了好久的獨立遊戲,《cocoon》《殺戮尖塔》《grils》《巴別塔聖歌》《邪惡冥刻》《饑荒》《缺氧》。

我從來沒有找到過一個同樣這麼喜歡獨立遊戲的人,一時引為知己。

除此之外,她身上的標籤還有很多:

喜歡參加公益、喜歡探索未知、熱愛數學、桌遊、喜歡玩獨立遊戲、並夢想成為獨立遊戲製作人、喜歡閱讀、喜歡探討歷史、思考未來、科技的發展。

這個世界很大,到處是未知之境,她好像那個撿貝殼的小女孩,會仔細挑選,收集想要的貝殼,觀察其紋理,思考其形成,並夢想着有朝一日製作出一個完美無瑕的貝殼。

上週四看到她的離職帖,內心中多少有些遺憾,細數下來,雖認識不到一年,但卻覺早已熟識。曾經多少次我也會想,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會怎麼去書寫我的離職帖呢,我想感謝好多的人,人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而她也如此做了,看著那麼多名字,其中有一些是共同的朋友,更多的還是她來到深圳後所結識的夥伴。人是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學會感恩的,萬事萬物的顏色,朋友們的熱情,無一不是豪華的天寵。

祝好~!

2754611a17439bc7977755189dfae25

#

連續兩個月,讀書會基本做到了每個週末都有一次,好多公司內外的書友們積極報名分享,甚至一度讓我覺節奏太快了,看書跟不上。

從北魏的蘭陵長公主之死去探索古代女性的法律地位《公主之死》;

追隨錢老的腳步,思考漢唐宋明清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得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7 位朝聖者,一起前往海伯利安星球,講述自己與伯勞的故事,解開背後的真相《海伯利安》;

從童年動漫神作 EVA 聊起,思考存在主義的本質,討論人類是否應該補完《EVA 與存在主義》;

還有諸如詳細講解遊戲策劃的工作《遊戲造夢師》、哈佛公正課《正義》與《技術陷阱》;

雖然不是每期都去參加了,但是基本感興趣有時間都會去,但隨著參加的次數變多,我內心也逐漸有了一些困惑,報名分享的人多固然好,但有時候形式勝過了質量,單位時間的收益反倒降低了。

曾經我是很喜歡讀書會的氛圍的,每次參加完之後,總給我一種宿醉感,這種感覺,並不是酒精等外物刺激帶來的,那種外物的衝擊屬於有點難受,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宿醉感。

它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回蕩,讓我仔細咂摸,品味,感受到和他人思想碰撞帶來的靈感。

更重要的是,讀書會更多的是反映一個人怎麼去看書,怎麼去講書,如果純粹是書中的內容堆砌,那換一個人來講效果其實沒什麼兩樣。

上上週(也不記得具體是哪天了畢竟停太久了),參加了一場分享《尤利西斯》的讀書分享會。本來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是挺高的,敢於分享意識流作品的人畢竟很少,這本書的作者又是可以和伍爾夫齊名的意識流派作家。

只是可惜,分享人似乎全然沒有講述自己讀這本書的體驗,而只是把這本書的相關內容介紹了一遍,讓我多少有點大失所望。

事後與其溝通,他給出的理由居然冠冕堂皇,說 “我讀這本書的體驗是我非常私密的,我講不出來,也不知道怎麼講”,那我還來聽你講個什麼 tmd /doge。

也許並不是每一場讀書會都值得參與,並不是每一本書都有其分享的價值,專注於自身的讀書體驗才是最好的。

#

7 月 3 日,入職三周年了,我寫下了這段話

今天才意識到已經在我司待滿了三年。

喜歡陳丹青說過的一句「你這個人,你以為你了解自己?」沒有這些外物的提醒,你根本意識不到的,原來時間真的可以過這麼快,前一秒仿佛還在做自我介紹,后一秒已經開始要準備匯報材料了。

如果算上實習的時間,我來到深圳已經四年了,20 年 4 月剛結束在克拉瑪依的行程,5 月便獨自一人南下深圳,至今還記得那天的太陽真 tm 熱,以至於後來讀到《長安的荔枝》中寫到李德善第一次來到廣州,「渾身冒汗,如螞蟻附體一般」,簡直不要太真實。

幸好這三年來,除去專注於本職工作之外,那些閒暇的獨屬於我的時光,總算是做了一點事情:上了三次樂問的頭條,用心寫的回答能幫助到很多人,希望今年能衝個千讚;堅持了一年的藍信封活動,寫了 11 封信,和遠方的留守兒童互相傾訴,也收到了公益活動的紀念禮品;喜歡上了打羽毛球,打斷了好多根 65 的線;去年重新開始寫博客了,累積了 50 多篇文章;前年微信讀書時長已經破 1000,希望今年能破 2000;認識了一大群喜歡讀書的書友們,做過了三次讀書分享,之後還想分享《理想國》;喜歡上了攝影,開始留心身邊的一草一木;以及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最後,以我的博客簽名做結吧,「且趁身閒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967944014a369509c0250c0ca0370f

e3b4cb905432ec167930aca2b3d69e9

cf9e6020dd3053a9eba7ba92dfd0bdd

#

隨著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不可避免的,雖然我認識的很多很多人,都非常友好,但總有那麼幾顆老鼠屎,玷污了生活這碗湯,每每這個時候,我就想到在《抬頭看二十九次月亮》中的一段話

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多朋友,有些人光是遇見就已經很折壽了

2ab3183f1670264778c9df5e1afaaad

45a0ec5a9048ff942fc36e6415a7bb0

其次就是微信群聊吹水聊天的時間擠占太多了,隨著參加活動越來越多,認識的人也越來越多,加上 enfj 的個性使然,越來越喜歡和人爭論,本來在讀書會裡,我覺得爭論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也並非網上的杠精,大家都是理性的表達自己的一些思考,所以很喜歡這種氛圍。

但不可避免的,就有各種引戰、男女對立、最讓我討厭的還是動不動就喜歡嘲諷國內男性,說什麼和國外的客戶談合作人家都是從健身房過來的諸如此類國外的月亮更圓的說法,著實讓人覺得有些無語凝噎。

畢竟總有那麼一群人在追求者所謂的認知覺醒,張口閉口奇門遁甲,推背圖,河圖洛書諸如此類,看了兩三篇營銷號文章,對於《道德經》還一知半解,看一本書連最基礎的概念都弄不清楚,還要上綱上線,無限放大,對於這些人,我還是選擇回避吧。

另外附上一些思考同時還有怼人的 flomo 記錄

怼 “所謂寫日常生活不好看的說法”#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開始沉迷於在微信群和各路人爭論觀點,這其中自然有我覺得有問題的,比如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某人說你看紅樓夢寫日常生活,你看的下去嗎,甚至還有應著,連聲點頭稱是。

於是我就看不下去了,《我的母親做保潔》《我在北京送快遞》這類記錄日常點滴的書籍,難道也看不下去嗎,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日常也很平凡,但就是給我們一種不一樣的體驗,讓我們知道原來在所謂苟且的生活中,也有人在努力生活著,人生也不是荒謬的諸如此類。

所以我是一直反對一杆子打死某個事情的,這樣對於思考來說當然很簡單,很偷懶,也很省事,但我還是要說,分類討論是必須得,在數學上,你只有不斷的分類,不斷地排除,正如福爾摩斯所說,當你把一切不可能都排除掉,剩下的不管多麼荒唐才是真正的結論,但關鍵是你要去窮盡所有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味地,啊非 A 即 B,非黑即白,非死即生,人哪有那麼簡單,用一句話就能簡單概括。

思考 “電子書是否會成為主流”#

必須得系統總結一下我認為電子書為什麼會是主流,摸魚打字中。

書的作用是什麼,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歷史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興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登堡印刷機大大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打破了教會對於知識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紙質書的誕生和快速傳播有其必然性和歷史使命。

但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當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現有生產關係無法適應的程度時,生產關係就會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紙質書作為傳遞人類文明的載體,也遵循著類似的規律,在極大促進人類文明傳播的過程中,人類文明本身也在不斷地沉澱,肉眼可見的紙質書從幾頁的小冊子逐步發展為越來越厚的大部頭,此時紙質書的形式已經明顯無法承載人類文明成果了,更遑論其查詢、印刷、倉儲、傳播等成本。

其餘所謂紙質書更有感覺,閱讀更快,個人偏好等等,均屬於小眾群體的愛好罷了(我且不追究喜歡紙質書的人究竟是不是葉公好龍吧 / 手動狗頭),畢竟 21 世紀還有人堅持信仰君主,但這終究無法阻礙民主成為主流,電子書完全取代紙質書也終究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怼 “所謂某人覺得的 23 年最佳書籍《信號與噪聲》”#

《信號與噪聲》第一眼看這本書其實我是不太感冒的,因為看到這種書,尤其是外國作者,再加上 xx 時報推薦,什麼必讀、什麼榜單的,屬於是 buff 疊滿了,但在我看來每一條都可以是我不讀的理由。

但我還是耐下性子,畢竟沒有讀過就沒有評價的權利,先花了兩個小時左右快速翻了一下,不得不說作者的語言是真的很囉嗦,很多觀點在我看來也就是淺嘗輒止,如要不斷收集信息,如預測和預言的區別,如模型過擬合等等。

對於沒有接觸過這些理論的人來說,或許確實值得一讀吧,但在我看來有更好的這類科普書可以作為替代。

說了這麼多詆毀這本書的話,但我還是想推薦一下,因為我在快速讀完之後也忍不住去回味下其中的內容,特別是關於德州的打法,作者寫的還是很有意思的(笑)。

信號是什麼,噪聲是什麼,作者並沒有一開始給出完整的定義,害的我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他埋藏的隱秘,“信號是統計或預測問題背後真相的表徵”。

這個定義我是接受的,因為它讓我想起了本徵向量(也叫特徵向量),這個在數據統計中是有可以被擬合出來的,而噪聲,作者稱為 “容易被誤認作信號的隨機模型”,這一點我覺得也沒多大問題,如果了解過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分析,就能知道物理學家們有時候寧願犧牲準確性,也要去找到一條能夠滿足特徵的擬合曲線了。

如果作者直接把這兩個定義擺出來,並著重去敘述,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評分還可以再上升一點。

最後,這本書的作者強調了一點 “本書是關於預測的,而不是關於如何預測的”,作者所能提供的就是從各種已經發生或者可能將要發生的事情中,去梳理辨別信號、噪聲(好吧其實他連這一點做的也不夠好),因此,這本書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來思考了,作者基本沒給你什麼幫助,最多是給了你一些可供思考的案例。

怼 “有人覺得三毛關於讀書一句話是扯淡”#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当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說實話我一直都很喜歡三毛的這句話,但是上次群裡有人數這是扯淡,還說你在大學不喜歡的專業學了就是白學。

我很反對這種光靠吐槽情緒的說法,

我記起來,我接觸的第一本書是一套連環畫,但那其中的內容我早已忘卻,你說有什麼意義嗎?確實沒有,但我沒看那套書,會和現在的我有些許不同嗎?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願意相信這是有不同的,可能這就是一個意義吧。

意義到底在哪裡?意義只存在於那一瞬間,那一瞬間你看到了,但是他就過去了。

怼 “所謂康有為的評價”#

動不動就有人賣弄,說什麼看歷史人物,只盯著褲裆裡那點事看,不看他 xxxxx 之類的句式,都可以成為模版套用了。

我對康有為的評價:

  1. 那個短視頻的觀點片面,這個沒毛病,刻意只提那點事。

  2. 涉及到實際對康有為的評價,這個很複雜,評價角度是多方面的(思想 / 學術 / 政治 / 階級 / 實際行動 / 不同年齡階段的主張等等),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的角度,他早期的一系列主張如變法思想、發展實業、君主立憲等在當時都屬於有進步意義的,但人總會受限於自己的階級,通俗來說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他骨子裡代表的還是士大夫地主階層,保皇派,因此他之後的種種舉動,如密謀刺殺孫文,鼓吹復辟等等,屬於是開倒車了,被時人罵為封建餘孽,生活作風問題被指責也就不足為奇了。

  3. 最後,至少從我個人最樸素的角度來說,我不否定他的功績,但我對這人沒啥好感。

怼 “所謂馬克思唯物史觀就是循環論證”#

這個我真的服了,所謂群裡某個 “田老師”,就只會質疑無限杠,那你倒是說說自己覺得哪裡不對啊。

關於駁斥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是「循環論證」。

首先你要區分下什麼是循環論證,循環論證舉例比如 “我說話是真的,因為我很誠實”,“因為很誠實,所以我說話很真”,循環論證的本質是沒有加入獨立的論據來輔助,而唯物史觀顯然不是循環論證這麼簡單。

然後再來看你說的,

  1. 「他怎麼就代表大地主的利益了」,他當然代表大地主的利益,這是從他的言行舉止,他當時的主張等一系列論據推導出來的,這是和當時的革命黨人有本質區別的,所謂「大地主」這個名字只不過是用來區分一下,但歸根結底你不能否認他的階級和他代表的利益群體就是有局限性的,是和另外的群體不同的。

  2. 「怎麼就是歷史倒車了」,可能是我沒表述清楚,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民主已經是當時社會主流共識,復辟已經是不可能的,但他依然鼓吹復辟,謀害革命黨人,這是和當時主流思潮相違背的,這你總不能否認吧,這難道還不夠說明是開歷史倒車嗎(不需要關注復辟的結果,因為復辟肯定失敗)。就好比你現在想回到封建君主制,那你顯然就是在開歷史倒車,並不需要過個十幾年等結果出來才能說明這點。

  3. 「具體分析君主立憲和保皇,為什麼中國不行」,那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得放到辛亥革命之前來討論,在晚晴大變局的時代,每一種思想都是有其價值的,這我也不否認,此時他的主張用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來看也是值得肯定的,至於為啥中國不行,那只能說是晚清自己作死了。

思考 “悲劇和喜劇誰更偉大”#

悲喜劇的誰更勝一籌早已有論斷,我也駁不倒這個,但我不喜歡人云亦云,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也承認悲劇才是最偉大的,否則為何茨威格偏偏要為斯科特隊寫下《偉大的悲劇》呢?能舉出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但我還是要想,雖然悲劇的如此偉大,但我想創作者的本意並不是非要為了寫悲劇而寫悲劇,開頭一定是以喜劇的方式呈現,再毀滅之,再以喜劇方式呈現,再毀滅之,如此循環。可反過來,為什麼不能是先以悲劇的方式呈現,再以喜劇的靈魂拯救之呢?只能說是人的底色是悲傷的,人不願意去相信有美好的結局。不然為何孔子老是要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可他真的做了嗎,不見得,「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壞人壞事就像洪水一樣,誰又能改變呢?這足夠悲劇了吧,足夠讓人痛心了吧。但孔子還是要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位「晃晃如喪家之犬」的老頭子,依然演繹著亂世中獨屬於他的一場喜劇。

最偉大的喜劇,首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吧,當然可以說這喜劇的內核也還是反映了資本主義時代下的工人的悲劇,但在這部偉大的作品中,依然能讓觀眾在經濟蕭條的黑暗中,恢復對生活的信心,卓別林在誇張和荒誕中演繹真實,在嘲弄與逗樂中帶給人希望和力量。

就連我在開頭中寫到的茨威格,他記述斯科特衝擊南極點失敗的悲劇,難道其目的就是讓後人再不去探尋地球冰川的奧秘嗎?不見得吧,這個偉大的悲劇,不斷激勵著一群人,他們想穿越浩瀚無垠的雪原,想見識極地獨一份的極晝和極夜,想讓自己國家的國旗永遠矗立在南極點之上,從來沒有任何人會因為悲劇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悲喜劇的論斷我終究無力反駁,但我想這兩者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我將讓它成為融合物:就讓我們叫它悲喜劇吧。我不認為一貫稱呼一部既有國王又有神明的劇為戲劇是恰當的。你怎麼想?既然這劇裡也有奴隸,我就稱它為悲喜劇好了」。

一些隨筆記錄#

關閉了哗哗響的水龍頭,再將刷子,洗乾淨的抹布晾在一邊,擦乾淨濕漉漉的手掌,然後抹去眼角的一滴汗,我坐下來,拿起手機記錄這一次清潔中的想法。

我的睡眠不算太好,偶發性失眠,生物鐘很固定,午睡起來之後,有一種怅然若失的感覺,半掩的窗簾一角,透出一道光線,此時才發現外面的天氣甚是晴好,似乎是仗了好風好日的膽子,我開始了這次的大掃除。

曾經是每個週末都會做一些簡單的清潔,六祖慧能所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界我是無法達到的,書桌上,《南北歸一》《女性是一束光》《世界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幾本書還未完全看完,裝在包裡的相機,xbox 遊戲裡,顯示器,還有真吃灰許久的 switch,每一件都是我曾心儀的事物,想起曾經收到它們,都裝在嶄新發亮的盒子裡,帶給我或是歡樂或是思考或是趣味,難以想象我的生活離開了它們會如何,也許神秀所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才是我們生活的最真實寫照。

擦瓷磚的時候,恍惚間才意識到,原來瓷磚的顏色本就是那麼潔白無瑕,只因沾染了舊物,失去了其原本顏色,那些未見過原先潔白顏色的,竟以為現在的顏色才是正常的。眼睛裡染上了蒙塵,自然看什麼都帶點濾鏡。我奮力洗去最犄角旮旯的污垢,開始痛骂自己為什麼每天都視若無睹,好在我也不在乎時間,不在乎用了多少水,完成我想要的工作就好,獨處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無需有太多顧慮,緊趕慢趕,做到一半半途而廢也不是不行,想到這,壓力頓絕輕鬆許多。

曾經看到 one・一個 app 上的一篇文章,摘錄了一句如下:

「我也只有這麼些本事,收拾屋子,讀幾本書,再寫下一些不重要的文字,日子天天過,在自己眼前這片小天地裡怡然自得,我花光了所有力氣」。

花光所有力氣倒不至於,但做點事情總是很開心的,且樂生前一杯酒,喝了,樂了,再說!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