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raye~

Raye's Journey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nintendo switch
playstation
steam_profiles

我的個人資訊流方法論(上)

Group 1

為什麼要做資訊流整理#

我是個很懶的人,但是我喜歡記錄,喜歡去捕捉穿梭於神經元之間的火花。可能就像種田是根植於中國人的基因中一樣,隨手記錄也是如此。
最早在漢武帝的時候,便設立了起居註的官員來記錄皇帝的言行,為後世的史書編寫提供材料。我既沒有皇帝的權力,也不一定能在歷史的書頁角落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我還是想為自己拍攝下一個個快照,就像一個連環畫一樣串聯起生活中的點滴,權當做是自己的史記吧

本文則聚焦於我是如何整理自己的資訊流的,包括日常資訊的獲取,資訊加工、輸出。看到大佬們都在總結自己的資訊流管理系統,於是也手癢來總結下,並不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工具,關注的重點在於我的經驗與方法論

ps. 感覺文章寫下去會有點長,於是就分為兩半吧,先寫方法論,再寫實踐

方法論#

卡片式筆記#

減少手工的維護,繁瑣的步驟會讓人犯錯和沒有動力

上文提到我是一個很懶的人,這裡的懶指的是我缺少去長期維護一個系統的動力,我希望所有的工具都是開箱即用的,並且遷移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正如 DevOps 中引入的 CI/CD,其本質就是減少手工的操作,繁瑣的操作步驟會讓人犯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我會時不時地擺爛,這更導致我沒有任何動力去做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維護的系統。我相信不止我一個,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很難擺脫(即使天蠍座 + ENFJ 人格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推崇各種方法去預先組織自己的筆記系統,將其劃分為一個個子模塊。這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作用,除了能畫出漂亮的圖之外🤣。就如同我寫文章,明明規劃了一堆的大綱,結果大綱寫完後,反倒沒有任何下筆的動力了(沒錯,很多文章就是這個被我咕掉的🥹)

卡片式筆記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將一個個想法快速落地為卡片,再結合標籤、白板等功能,在一個下雨的晚上,或者是一個閒暇的午後,講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輸出為一篇文章,或將其內化為我自己的知識。

工具選擇#

減少工具帶來的心智負擔

選擇了卡片筆記的整理方式後,對於工具的選擇,我更多關注的是,減少我的心智負擔,輕鬆上手,沒有任何多餘步驟,不需要去思考在哪裡創建文件夾,打什麼標籤

一旦有了心智負擔,就難以沉下心來去記錄了

記筆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但我的想法經常在工作的時候冒出來,我肯定是不願意讓同事看到我寫下的內容的(毕竟任何方面的思考都有 xs🤣。

所以我有幾個選擇的原則:

  1. 一定要支持黑暗模式,因為白色實在是太亮眼了,看個十多分鐘我的眼睛就不舒服了
  2. 一定不要強制寫標題,我最討厭的就是筆記標題,如同給變量命名一樣,並且碩大的標題也就意味著路過的同事能輕易地看到你在幹嘛
  3. 一定是純文本,只需要靠文字 + 快捷鍵就能基本實現我所需要的一切
  4. 一定要能調整字體大小,記筆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但是工作的時候也常常有想法沉澱,這時我也絕對不希望路過的同事能輕易看到我的記錄
  5. 一定有完善的搜索,這是必須的,因為都是散亂的卡片筆記
  6. 一定具備可玩性,可探索性,長期使用一個筆記軟件是很困難的,尤其是沒有任何可玩性的,比如記事本,人都是喜新厭舊的,用久了一個軟件自然會去想著折騰新的

專業的事情專業的軟件做#

寫作工具我主要還是用的 Ulysses

DraggedImage

好像是還挖了個坑介紹下為什麼要用 Ulysses 寫作來著(劃掉🐶)

簡單介紹下我最喜歡的功能吧:

  • 實用的側邊欄:
    • 字數統計及目標設定,看到自己在幾天內達到目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 關鍵字及分組,類似於標籤管理了,但我覺得這個關鍵字及分類還挺有用的
    • 批註,這個強烈推薦,我經常文章寫到一半,有時要配個圖 or 針對某個細節點完善,但又常常忘記,批註是個很實用的功能。最關鍵的是這個批註是擴展 md 語法,沒有任何額外操作
  • 發布:支持一鍵發布到 medium、ghost、WordPress 等地方,不過我現在最常用的就是一鍵發布到 medium 了
  • 導出:豐富的導出選項,md、text、epub、pdf 等格式都支持
  • 搜索:搜索很簡潔,也很快速實用,配合關鍵字分組基本隨時都能定位到我正在寫的文章
  • 圖片:圖片管理可以說很有特點了,不會像其他 md 文檔貼一張圖直接佔滿整個屏幕🤣,也不用自己費勁調整圖片的大小了
  • 打字機模式:目前體驗到的最絲滑的打字機模式了,有時候想法上來了,我能一口氣寫幾千字,配合快捷鍵不用任何鼠標操作
  • 主題:主題這個也很豐富,不過個人感覺默認的黑白配色是我的最愛,也可以單獨針對標題等格式進行字體的微調

提升轉化率#

隨時打開隨時寫,提升筆記轉換率

對於一個隨時隨地都有無窮無盡想法的人來說,要求很簡單,隨時打開隨時寫。我想大部分程序員每天用的最多的,除了代碼編輯器之外就是瀏覽器了吧。

而如果你想記筆記,此時光是 cmd+tab 切換到對應的筆記軟件就已經耗費了所有心力了,尤其是工作忙的時候還比較健忘

遊戲買量領域裡有一個提升買量競爭力的辦法,那就是快速轉換,如果用戶點擊了你的鏈接,還需要面臨長達 1min 的白屏,那麼可以想見的結果必然是用戶的大量流失,為了提升買量的轉化率,小遊戲,輕遊戲,h5 遊戲,試玩版才紛紛出現,本質上就是讓用戶通過廣告進來經過短暫幾秒即可快速留存並轉化

因此,提升轉換率,提升想法 -> 文字的轉化率,才是最重要的

我還是挺喜歡 edge 瀏覽器的側邊欄功能的,方便記錄(摸魚),有想法了隨時打開記錄就好

DraggedImage-1

增加資訊處理的鏈路#

與其事先精心分類,不如增加資訊處理的鏈路

資訊接收與整理是並重的,甚至整理才是最重要的篇幅。
我之前陷入了一個誤區,即不停地依賴更換筆記工具,來督促自己實現整理,並沒有一個整理的方法論
這就導致我記錄了大量的資訊,散落在不同的筆記軟件中,從最開始的印象筆記 -> 有道雲筆記 ->Notion->obsidian->logseq
就在我即將要邁入 heptabase 一去不復返的路上,我猛然驚醒,一腳踏入泥淖的同時,另一腳還還沒邁出,還剩一絲機會能夠逃離這個循環陷阱

我將資訊處理分為多級鏈路:

  • 草稿
  • 粗加工
  • 回顧與精加工
  • 整理輸出

每一個層級都有可以選擇自己趁手的工具,比如我在草稿階段就會選擇直接記錄在 flomo 網頁上,微信讀書筆記裡,粗加工則是記錄到 logseq 中

回顧與精加工則是通過 logseq 的標籤聚合或者白板來整理,最後的輸出則是轉到 Ulysses 上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